新书上架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五星好书
   
  • 大有名精选:...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童书妈妈:中国民间童话三人谈:老故事是否该被遗忘
作者:皮克布克 发布时间:2015-04-27 11:48:42
分享到:


    编者按:小朋友们,你们听爷爷奶奶讲过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吗?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些故事的陪伴中长大的。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中隐藏着中国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今天,让爷爷奶奶也给你讲一讲这些故事吧。


 


    丸子奶奶:在大山里,我知道自己是谁

    丸子奶奶不爱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

    她说,在山区的老家,他们一到吃饭的时间,都是端着一个大碗,夹着一个馒头,在村口一起吃饭。

    那更像是一个聚会,每家吃什么菜一目了然,你尝下我的,我分下你的。同时,上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下到每家每户播种收成,乃至八卦传闻玩笑胡闹,都在一顿饭的时间里精彩呈现。

    如果是夏夜的晚上,就会一直吃到太阳落山。放下碗筷,在星空和晚风中,坐在席子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漫无天际的“吹牛”。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当大家闹也闹了,笑也笑了之后,无论男女老幼,都会静静地听这位老人家“讲古”。

    “讲古”的内容,既有开天辟地,也有刘邦韩信,既有家族历史,也有神仙鬼狐……对于这些故事,人们总是听不厌,一个故事可以讲几十年,爸爸听了儿子听,儿子长大了孙子继续听。

    这里面,有三种故事尤其受到听众的追捧。一是本姓本村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以及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二是本地山川河流的神话,曾经发生过的灵异故事;三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每个时期总有一些年轻的男女,留下值得传唱的传奇。

    这是典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

    后来,丸子奶奶从乡村到了城市,从小城市到了大城市。现在,她居住在北京,也去香港、澳门、东南亚旅行过。但是,怎么说呢,她感到最自在和快乐的时候,似乎和城市的大小成反比。

    于是,每年的夏天,她会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大山里。一回到那里,她就仿佛年轻了很多岁,身体也瞬间硬朗了,登山爬树、采摘收割,去亲戚朋友那里串门,用朴实的乡音聊天。

    我问奶奶,为什么回到大山里会感到那么快乐?她的回答很简单,“在大山里,我知道自己是谁”。

    我的理解,不仅仅是她知道那里的山、石、树、花,还知道自己在家族、历史和人群中的存在。她可能不认识一些年轻人,但只要问到他们的父母和祖辈,就一定知道他们是谁。

    我又问奶奶,乡村现在是不是还在外面吃饭,还在村口乘凉。奶奶说,可惜啦,现在大多是独门独院,年轻人都住在陌生的城市里了。到了晚上,也没有老人家给孩子们“讲古”了。



    童书妈妈:我想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文化其实有两种方式记录,一种是官方的文字,一种是民间的传说。官方的文字看似严谨正统,实则是由书写的很少一部分人掌握的;民间的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异想天开,其实蕴藏了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三国》、《西游》、《红楼》,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典型的民间文学。而《西游记》更是民间童话的代表作品。有时候,我总是想,幸亏有了《西游记》,让多少代的孩子可以有“孙悟空”这个形象来记忆。否则。世界童话之林里,有灰姑娘、白雪公主、美人鱼、爱丽丝、皮诺丘、阿里巴巴、彼得潘、丁丁……如果少了中国的孙悟空,该是多么的遗憾啊。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要现在的孩子,知晓过去的故事呢?最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而来。那么,知道了自己从哪里而来,又有什么样的用处呢?

    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位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才知道这是可以用科学去衡量的。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注重美国的家庭研究。他和他同为心理学家的太太萨拉一起发现,当面对困难的时候,那些熟知家族故事的孩子会表现的更好。

    他们研发了一套测试系统,称之为“你知道吗?”在陆续做了很多家庭的访问之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知道自己家族历史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识,自尊心就越强,也就越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为成功。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的爷爷奶奶的人生经历,更不用说更为久远的家族历史了。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胸襟广阔,我想,了解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历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向华老师:我有一个心愿,让童话回家

    那天,我们在中央美院的杨忠老师家里喝酒饮茶,一起畅谈“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的创作过程。我这才知道,原来主持这套绘本的向华老师,其实从他的父亲开始,就已经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了。

    当时,向华的父亲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大学毕业后,来到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参于搜集民间故事。这些正当年纪的年轻人们,背着简单的行装,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穷乡僻壤,向当地老乡虚心请教、热心询问那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我们的父辈喜闻乐见的电影《阿诗玛》,就是改编自当时搜集上来的原始材料。

    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民间故事作为家族的记忆、亲友聚谈的内容,在人与人的接触之中不断丰富和变形,拥有很强的生命力。

    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无可预计的变化,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那些被一笔一笔记录在小本子上头的故事,却像只能在存在于旧纸里头的古董,失去了光彩。

    后来,向华从父亲留下来的笔记上读到了当时采风得到的民间故事,深感这些故事的生命力。他一直醉心于民间故事、传奇的搜集和改编,对这些仍不失原貌的素材如获至宝,很快就将这些故事根据现代人生活的语境加以改编,就是“中国民间童话”《金头发》、《长发妹》、《鱼姑娘》、《两兄弟》最初的文本。

再到后来,经由央美绘本工作室的同学绘制,最后呈现了这套凝聚三代人的心血,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梦想之作。

那天,聊到后面,忽然,向华说,“民间文学始终是我内心深刻的情结和无尽的滋养源泉”,“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这些童话送回家”。他解说到,这些童话是从各个民族收集而来的,可惜的是,现在这些民族的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这些故事。

“我愿意尽我的努力,把这些绘本,让更多的本民族的孩子看到”,这是向华的心愿。其实,也是我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