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五星好书
   
  • 大有名精选:...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绘本赏析资料库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绘本赏析资料库
端午节的故事
作者:皮克布克 发布时间:2015-06-18 13:43:00
分享到:


        摘要: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因为屈原投江,是汨罗江,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粽子投入江中。


        看本书的封面,那个伴着油灯笔耕不辍的正是屈原。画家笔下的屈原面目清癯,然尽显铮铮骨气。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是一位混沌政治下的清醒者,这是一位自觉的行动者,也是一位天生的悲剧诗人。孤灯下写作的场景,无疑是最能代表屈原人生的画面。

 

 


        翻开封面,来看前环衬,满目的黄,还有一盏孤灯。这种黄,是混沌的象征,亦是新鲜的粽叶煮熟后的颜色。那盏孤灯,是陪伴屈原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的灯,是看着屈原写下《离骚》《涉江》的灯,而那红红的烛,正是诗人的化身——中国清明政治的守夜人,“蜡炬成灰泪始干”。

        再翻一页,扉页上是书名《端午节的故事》,下面圆形图画里,你看到了什么?苍天,飞鸟,狂浪。这是汨罗江,是诗人的抱负和怅惘终结的地方。小小的圆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无尽的惋惜和哀伤。
        下面,正式开始我们的故事。

 

 


        第一张作品里,在蜡烛发出的光线照射下,屈原提笔书写,整个画面在暖色的调子中,古韵悠长

 

 


        第二幅画里,画家用简单的场景更好地突出了人物主体,左面的屈原大义凛然,慷慨激昂。虽然清瘦,但是气势昂扬。

 

 


        接下来的两幅画同样精彩,画家在空间的运用上能力突出。第三幅画中地毯的处理打破了透视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另一大特点,散点透视。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法与西洋截然不同,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
        在这幅途中,由于小人的离间,时事的变迁,屈原被疏远了。我们看第四幅画里一派秋色,侍从手中托着丰收的果实,本是一派收获的场景,可屈原却黯然神伤。画面中屈原所占比例不大,大面积的空间在压制着他,让观者走入到一种情绪当中。

 

 

 

        被放逐的屈原背井离乡,他眼望祖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第五幅作品,构图与前面几幅不同,画面内容多。下面是双手背后站立汨罗江边的屈原,波涛汹涌的江水烘托出了环境的气氛,江水的处理是典型的中国画法。上边画家用勾边添色的方法,画上了《离骚》的部分内容,使得整副作品内容紧凑,画面用墨稳重大气,是整个作品中的高潮之作。
        第六幅作品里,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画家用仰视的角度描绘了一支部队,前景是骑在马上的大将白起和他的副将,后景是在前进的秦国部队。画面动静皆宜,气势如虹。

 

 


        六十二岁的屈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流浪岁月,他对楚国的前途已感绝望,同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跳入了汹涌的汨罗江。第七幅画里,好多人撑着船在江面上寻找,此时已不见了屈原的踪影,如此情境的传递,似冰水流过心灵的惊醒,似失重坠落的无力。留下的只有观者的神伤。

 

 

        后面的两幅作品,描绘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情,妇人们担心鱼虾会吃掉屈原的尸体,把糯米包在竹叶里蒸熟,投入江中。这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粽子。在最后一幅作品中,大家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赛龙舟。董安山描绘的赛龙舟场面,画中龙舟奋勇向前,人物动作统一,用色饱满热情。
        画家董安山,用画笔为我们讲述了端午节的故事,讲述了诗人屈原的充满遗憾的人生。九副作品整个看下来,可见画家的精心构思,美妙布局,从人物到场景,个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