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五星好书
   
  • 大有名精选:...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绘本赏析资料库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绘本赏析资料库
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下)
作者:皮克布克 发布时间:2014-08-06 08:42:00
分享到:

 

 

 

约翰·伯宁罕比较为中国大小读者所熟知的作品是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游河》1984年的《外公》,其实他最早的儿童绘本可一直追溯到1963年的《宝儿》,描写了一只从小就没有羽毛的大雁所遇到的故事。从那时起,伯宁罕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画风诙谐而轻松,故事幽默却温情,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喜爱不露痕迹的叙事方式。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创作了超过五十本的优秀儿童绘本,两度获得英国儿童绘本的最高奖项——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出版于1997年的《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书名是一个带有定性描述意味的句子,配上封面上头发乱糟糟、衣服脏兮兮、一脚踢开布娃娃的男孩形象,再联想到伯宁罕一直喜爱以儿童生活为主题来绘制故事,倒真是让人好奇这薄薄十几页的小书不知又讲述了怎样一个恐怖男孩的故事。

这个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说爱德华怎样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第二部分是爱德华怎样又从最恐怖的男孩转变成最可爱的男孩的过程。第一部分是清一色的对比构图加上跨页画面,没有背景。每页都是爱德华站在画面左边干着坏事,并且随着情节进行,他所占的画面空间也是越来越小;大人们都处于画面右边,全部手指爱德华,身躯巨大,样子凶狠。这一小一大的对比在最终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的页面到达了极致:六个大人的身躯重叠在一起,几乎要撑满整个画面,他们一起指向爱德华,像巨人一般俯视、呵斥着画面左侧小小的爱德华;接着,同样的画风,但不同于第一部分的大图,第二部分画家以中小画面为主,并出现生活背景和环境。在这一部分,爱德华和大人的身躯比例恢复正常,甚至有时爱德华的身体占页面的大部分。

为什么画家会这样构图呢?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含义其实就明白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儿童成长故事其实有着锐利而清晰的视野,感人,并且发人深省。

爱德华和其他孩子一样,是个普通的孩子,他早上起床,穿衣服,吃早餐,去上学,玩游戏,吃晚餐,然后上床睡觉。我们看到,爱德华的成长道路上面临着成年人不同的对待方式。成年人一旦将手中的权利过于随意使用,真是会带来恐怖的后果,同样,当真正给予一个孩子表扬与赞美时,他们潜在的美好也会释放出来,故事的含义不必多说,我们也能明白与之对应的两个部分画面的含义了。

在第一部分,人物位置和身体大小的对比表现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成年人高高在上,对爱德华批评的俯视眼神,都是在描述这种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大人的简单粗暴换来的也是孩子的不加理睬,有好几张画面,爱德华是连看都不看大人。画家大篇幅运用无背景的画面,更是为了去除庞杂,聚焦人物之间这种紧张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均匀化了画面的大小,背景环境的出现,缓和了人物关系,让气氛变得更生活化。在这些画面中,爱德华与大人们的关系变得平等起来,仔细看画面会发现双方的眼睛都开始温和地注视彼此,举止动作也没有了从高处向低处的指点,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尊敬与信任的平等握手(这可是大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哦)。而且在动物环节对待小朋友环节中,爱德华一转身反而充当了大人的角色,学着对待比他弱小的角色,在这两个画面中,爱德华处于高端,身体画得也是最大,这也表明了爱德华位置的提升以及被信赖。

这些构图的设计搭配伯宁罕孩童化的绘画风格——有些画面甚至像是未处理完的,只用了些看似随手乱画的涂鸦线条就完成,仿佛是刚入学的孩子自己的笔触一般,这让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代入感很强,身临其境(谁没有这样被对待过呢?)好玩而又亲切。而且这种画风和小品般的生活化情节也是绝配,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明白了其中暗示的生活真谛——爱与宽容。故事结尾伯宁罕画了一个通版,是爱德华在一条逐渐上升的道路上奔跑的场景,所配文字是爱德华开始变得更加整洁、有爱心、聪明、勤快…..”,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这是孩子成长之路的暗示么?作为引导者的大人在这条路上又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呢?(这是家长要更多多考虑的啊)。

看似轻快,却能巧妙地隐含重量,伯宁罕再一次成功地运用他那看似随意的笔触与形式给我们带来一个富含警示的生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