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五星好书
   
  • 大有名精选:...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幸佳慧:串起“顶链”的人
作者:皮克布克 发布时间:2018-07-31 09:24:48
分享到:



摘要:《艾玛画画》艾玛爱她的孩子,爱她“南瓜子儿”,爱这个世界,孩子们也爱艾玛。可是孩子们的爱总有不能到达的时候,这时,艾玛就不是很快乐。直到艾玛对孩子们送的画不满意,决定自己来画画,艾玛的生活从此改变了,幸福的时光更多了。这些画不但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是生命中最美的收藏了。

 

从芭芭拉·库尼的绘画态度谈起,芭芭拉·库尼成长在一个艺术世家。大学毕业后,库尼便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并且明确了自己要为儿童书插画。1924年,毕业一年后的库尼出版了第一本她担任插画的童书《亚克和他的世界》,1941年,库尼第一本自写自画的图画故事书《失岛之王》出版,至2000年库尼去世前的作品《篮筐月亮》,库尼的一生共创作200多本图画书。其中,两次获得代表图画书最高荣誉之一的美国凯迪克大奖。库尼的画风写实、朴素,每一笔描画都以严谨持重的态度对待。她说过:“我画画,尽量选取真实生活中的题材,我不用不确定或者模糊的线条去创造一个虚构的事实。”因此,当凯塞尔曼写了关于老画家艾玛·斯特恩的真实故事后,担纲插画的库尼当时虽然已经年逾六十,但仍本着忠于故事原型的创作态度,亲自到法国,访问斯特恩家人,并临摹她的作品。

 


从黑白到彩色的绘画技巧,尽管库尼晚期的绘画风格变化不大,但是她的整个创作历程却并非一成不变。库尼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出版社艺术指导的要求下,绘制黑白画。那时候,库尼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要求,从黑白的角度来思考创作。之后,她到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去进修平版印刷、蚀刻等艺术技法。木刻版画也曾在一段时期引起了她极高的兴趣,她仿造木刻版画的技法创作的作品,有超过35本书之多,曾获凯迪克金奖的《金嗓子与狐狸》(又译作《公鸡与狐狸》Chanticleer and the Fox)便是其中之一。此后,库尼开始了对于全彩绘画的追求与尝试:由汲取传统技艺的油画到水粉画、水彩画,再到彩色铅笔、彩色粉笔以及蜡笔画;随着不断地尝试,库尼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多样。

 


在库尼以写实技法创作的图画里,缤纷的颜色让画面显得明亮清新。同时她的画风朴素高远,有摒弃繁冗雕饰后的简约,也有精心铺陈的安详。在《艾玛画画》中,普遍呈现的粉色基调,让画面多了许多无声而悠远的静谧感,在真实之外又多一份浪漫。库尼画《艾玛画画》可能是由于多年对版画的绘画技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成熟后的库尼在画面的形式上倾向于二维空间的表现 --- 就是在画面的描绘上不强调立体和透视。这样说来,当库尼要画一位像艾玛这样的业余画家的时候就相得益彰了。所谓的业余画家是指基于天性中对艺术的爱好与抒发情感的需要而拿起画笔的一批人。他们并不在意学术性的评价或市场反馈,而是多把眼睛看到的直接表现出来,画面效果会有些类似于同是二维视觉空间表现的儿童绘画。就像这本书里艾玛的画作一样,清一色是平面视角、正面视角的构图,大面积的单色平涂和不作空间远近处理的手法随处可见。

 


虽然库尼的画风也类似这样地加以的风格,不过在细节上她仍然精心地加以区别。从笔触上来说,在非艾玛画作的地方,她会刻画一些肌理纹路,比如树干和墙壁等。在构图上,库尼善于把完整的场景画出来,把一些细节均衡地展现在画面里,让读者掌握故事场景的空间感。在《艾玛画画》一书中,有两幅画面是用了三维透视的手法来处理的,一是她从柜子里拿出画作的一幅,二是故事即将结束时表现艾玛坐在窗前画画、墙上挂满她作品的一幅。在颜色上,库尼也作了细心铺陈,故事开始的几幅画面多用冷色或单色调,来烘托艾玛年老、孤单的心境;到了接近结尾的几幅,库尼则大量采用多幅画框与暖色调来增强故事的温馨气氛,表达出因为绘画,艾玛找到了自信、温暖与友谊心情。

 


这就是库尼“珍珠项链法”的创作理念,先紧抓住有如项链绳子的故事精神,再将粒粒珍珠串起。库尼曾说过“图画是美丽晶莹的珍珠,但除非有像条绳子的文字将它们粒粒串起,否则它们不会变成完整的珍珠项链。”

 

【编者按】这个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作者凯塞尔曼在巴黎遇见80多岁的艾玛·斯特恩,一位在晚年才开始绘画的艺术家,却以高度的激情创作了四百多幅作品。凯塞尔曼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艾玛画画》这个故事。书中艾玛的绘画作品,是库尼精心临摹艾玛原作的结果。她以无声的线条和色彩道出艾玛的性情,也运用有层次的画面情境,缓缓传递出一股宁静的力量。这个故事为“老年”注入了美丽和创造力。小孩多接触这类建设性的形象,有助于摆脱刻板印象的成见,对“老年”和老年人会有较活泼、更客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