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五星好书
   
  • 大有名精选:...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 私家书屋推荐...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谈绘本资料库
柯倩华:从小扎根
作者:皮克布克 发布时间:2015-05-19 09:41:35
分享到:

 

        摘要:绘本最首要的对象是学龄前后的儿童,大概是零到八岁。绘本强调趣味,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素材,强调图像的阅读。主要是要激发阅读的动机,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小孩看很多绘本,让他觉得我喜欢读书、我想要读书、我愿意读书。


        绘本的读者
        绘本最首要的对象是学龄前后的儿童,大概是零到八岁。因为认知科学的进步,我们开始能够把阅读年龄往下推,零到三岁是一个阶段,三到八岁是另外一个阶段。有跟小孩相处经验的人,就知道小孩三岁以前跟三岁以后,差别是很大的。但是我说他们是首要的对象, 就表示不是唯一的对象,因为很多的书标榜给零到九十九岁的人看的。其实很多大人很喜欢绘本,像台北诚品童书部的负责人,她跟我们说:“我们通常觉得会去童书店买书的大人,可能是家长帮小孩子买,或者是老师因为教学的需要。可是其实不是,去买绘本最主要的顾客,就是喜欢绘本的大人。”我也觉得很有趣,这可能是台湾现在的现象。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忘记,大人有很多大人的书可以看,但是小孩子没有办法看大人的书,所以童书基本上还是为小孩制作设计的,是儿童获取知识或者心灵养分很重要的资源管道。 

  
        绘本的特质
        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绘本作家艾瑞卡尔,像《好饿的毛毛虫》就是他的作品,从一九六九年到现在,就一直是全世界的畅销书,大概可以算是童书里的世界名著,会这样一直流传下去。那里面故事很简单:一只小毛毛虫,他每天一直吃,礼拜一吃到礼拜天,越变越大,然后变成茧,最后变成蝴蝶。他大概介绍这样一个过程。艾瑞卡尔在介绍自己的书的时候,提出一个蛮重要的观念,就是对绘本的描述。他说:“作图画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孩子渡过一个成长中很困难的阶段,也就是从家庭进入学校,从玩具到书。”小孩本来在家里,整天跟玩具在一起,然后要到学校里,整天跟书在一起,那其实对孩子来讲不仅是认知的改变,还有情感上的挑战,因为整个生活内容都改变了,所需要去做的事情也都不同了。所以他设计绘本的时候,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个特质,就是变成“可以读的玩具,可以玩的书”,就把玩具跟书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趣味跟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概念,去帮助孩子渡过这样的阶段。所以绘本是以小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小孩去认识跟他们相关的事物。   
        像那本好饿的毛毛虫,小孩子很喜欢,有一个原因是它跟成长有关。从小毛毛虫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有翅膀到处可飞。而且故事里面安排了“吃”,礼拜一吃什么、礼拜二吃什么、礼拜三吃什么,小孩子对吃非常有兴趣。同时里面还介绍色彩、时间概念,色彩非常的丰富,有各种的变化。另外,那本书还有立体的设计,就是当毛毛虫去吃东西的时候,比方说要吃苹果,苹果的地方会有个洞,毛毛虫可以进去,然后去吃蛋糕,也跑到里面去。所以当小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儿童的阅读行为跟大人的阅读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异。大人看书的时候,就是拿著书用眼睛这样一行一行看,而小孩会动手。那本书的设计就是让小孩子可以动手这样玩,大人也不会去纠正他,因为本来就是设计要让他玩的,他的手就会在洞里面穿来穿去。小孩喜欢透过实际肢体的动作去感觉、去经验,这是孩子认知的方式,不是像我们是透过思考认识,孩子必须透过触觉或听觉之类的方式去认识他的对象。所以作绘本要先了解孩子的认知方式是什么,然后透过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

 

        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书的时候,就是看图画书。所以其实小孩是透过绘本在认识 “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书”跟“玩具”有什么不一样?书跟玩具很大的差别就在于书有结构。比方说我们玩积木,很多的积木拿掉一块还是可以玩,可是书拿掉其中一、两页,书的整体感就被破坏掉了,这是很大的差别。再比方说,玩扮家家酒,锅、碗、瓢、盆某一样东西不见了,可以拿另外一些东西来代替,随时可以替换。可是一本设计很好的绘本或者是书,里头的章节你是没有办法抽掉,或者随便前后调换的,这跟认识书的整体结构有关。  
        等孩子认识“书”这个对象之后,就会开始想:“那我要怎么去对待它?读书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小孩子开始学,翻页从左到右,字的编排从上到下。这个对我们来讲是理所当然,我们很自然就这样看,可是这个其实是需要学习的,不是先天就都会的,所以小孩子就要开始学读书的方式。有一些本身设计很好的绘本,在书的设计上面,就提供小孩子许多方便。艾瑞卡尔的另一本书《你愿不愿意做我的朋友?》里面有一只小老鼠,一路走一路碰到各种不同的动物,每次在碰到动物的这一页,就会看到动物的尾巴,小孩子就会去猜,哦!这次他到底碰到的是谁?然后翻页过来,就看到那动物的身体和头。那样的设计有很多层面可以谈,其中有一个就是教导小孩翻页,要一页一页翻,如果一次翻两页,尾巴跟头就都不在一起。因此即使是不认识文字、语言能力还没有很强,或者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都可以自我修正阅读行为。因为从颜色、线条、形状,小孩就知道前后,如果翻错了,一次抓三页、四页,图就读不起来,这样的设计对小孩开始进入阅读的世界是很大的帮助。连文字都还没有接触,光从图像就可以开始了解“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还有另一本书,叫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我大概念一下前面几页: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我看见一只红色的鸟在看我”(然后翻过来,没错!是红色的鸟。 ) 
        “红色的鸟、红色的鸟,你在看什么?”
        “我看见一只黄色的鸭子在看我” (翻了两页,哦!不对,翻错了。)   
        像这本书就要求读者能够听得懂语言,光从图像没有那么清楚,虽然不认得字,但是如果人家念给我听,我也知道要怎么去读它,怎么去处理它。这一本书,显然比较深了一点,它对阅读者的要求多一点,不只有图像,还要了解文字,或者你要听得懂。 
 

 
        举这些例子大家就了解,绘本是用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表达书的结构性或连贯性,“图像”一看就很清楚。 比方说,像台湾的绘本作家何云姿的作品《收集东收集西》这本书里,你就可以发现她每一页都用主题来串连:
        “收集东,收集西,你喜欢收集什么东西?” 
        “我喜欢收集娃娃衣。”
        “奶奶喜欢收集木屐。” 
        “我问:‘隔壁的圆圆,你喜欢收集什么东西?’”
        “圆圆问我,蓝色算不算东西?”(里面就画了很多蓝色的东西,她用很多不同媒材去设计,例如蜡笔、水彩、拼贴等。)
        “秋天喜欢收集落叶。”
        “月亮喜欢收集星星。” 
        “海边收集了很多很多石头。” 
        “天空收集云。” 
        “小溪喜欢收集雨滴。”
        “我问:‘妈妈你喜欢收集什么东西?’” 
        “妈妈说:‘我收集的都是你的东西。’” (画面上有小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喝奶的奶瓶、婴儿时喜欢的小手巾、第一双小鞋子、胎毛笔、小指甲……)    
        这里面的结构有连贯性,靠一直不断强调“收集”,而且有层次的,从孩子本身开始发展,然后别人会喜欢收集什么东西,而且那个东西进入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蓝色”, 从这里又转到“大自然”收集的东西,抽象性又更高些,最后到“妈妈”,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然后妈妈收集的是“我”的东西,又回到孩子身上,而且是一种非常安全、温暖的感情,让孩子在结束时觉得很满足的整个阅读过程。它的文学表现性又更细微、复杂了一点。
        所以书有层次,跟着孩子的发展阶段,阅读的能力要同步呼应。绘本强调趣味,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素材,强调图像的阅读。主要是要激发阅读的动机,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小孩看很多的绘本,让他觉得:“我喜欢读书、我想要读书、我愿意读书”,这是儿童阅读跟成人阅读很大的差别。因为他刚开始,我们希望他慢慢变成一个自主、内化的一个动力,就是读书是小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是别人要他做的事情,然后是跟他生命有关的事情,而不只是形式化的一个动作而已。因此我们强调,要常常去刺激孩子的动机,然后他自己慢慢培养出自动的习惯。